为什么需要重视“房颤”这个疾病?
说明“房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持续性的心律失常,容易被忽视,因此,它引起的中风很可怕。”国内外的专家提醒广大“房颤”患者。
房颤引发中风有“三高”
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专家提醒:“心悸、气短、胸闷等是房颤常见的症状,而且,很大一部分房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最大的危险在于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栓塞的风险很高。脑栓塞是引起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相当高。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栓塞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17倍,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心脏衰竭风险增加3.4倍。”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房颤治疗存在的三大误区1误区一:把房颤当成冠心病的症状
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冠心病,因此,如不留心鉴别,临床上很容易把房颤当成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常规进行冠脉造影,甚至在发现狭窄后,马上置入支架。忽略了考虑狭窄与症状是否相关,抗凝治疗是否有效等。
破解方法:
1.房颤大多与冠心病无明显关系,除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衰或高血压,只有冠心病而没有这些合并症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只有不到2%。
2.重视房颤的病因,注意是否合并相关疾病,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
3.加强症状的综合评估。遇到有冠脉病变的患者,要积极评价是否有心肌缺血,是否一定要马上放支架。
2误区二:不系统评估就直接进行室率控制
有的医生遇到房颤患者,不是先仔细评估,而是直接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的优势和便捷性,但由于效果一般、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已经逐渐被房颤治疗新技术所取代。
破解方法:
1.AFFIRM试验证实,根治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才能有效改善生存。近年来,在探索房颤有效节律控制的方法中,导管消融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超过1.6万名患者的房颤导管消融全球调查发现,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趋于稳定70%(阵发性房颤83.2%,持续性房颤75%,永久性房颤72.3%)。年美国AHA/ACC/HRS房颤指南中,推荐导管消融为症状性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首选治疗方法。
2.建议尽早进行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要"防患于未然",在疾病最早期积极控制节律,医院进行系统评估,必要时进行导管消融治疗(?A推荐)。
3.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当优选导管消融治疗进行节律控制(Ⅱa,A推荐)
3误区三:对高危型房颤轻易放弃节律控制
临床上,很多医生碰到合并心衰、有过脑卒中等的"高危"房颤患者就"犯怵",治疗上也不敢有"大动作",越保守越安全。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有些片面,对于高危型房颤患者,积极节律控制反而有助于改善预后,让患者获益。
破解方法:
1.虽然高危型患者导管消融的总体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是患者的临床净获益更高。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降低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控制房颤,是治疗关键。
2.很多有过多次脑卒中发作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高,房颤反复发生,又让卒中风险居高不下。对此,积极、主动通过微创的“导管消融”手术让“房颤”转为正常的心律,能很好地预防卒中再次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传统治疗方法随访中死亡风险高达30%。通过积极有效控制房颤,可以早期预防和减轻心衰,从而降低终点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
撰稿:鲍东来
主编:王志成
责编:骆群英
掌上义医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