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致病性支原体已发现的有10多种,常见的有鸡毒支原体(慢性呼吸道病)和滑液囊支原体。,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为鸡败血支原体,革兰染色阴性。它既不属于病毒,也不属于细菌,是一种独立的病原微生物,无细胞壁,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另外大肠杆菌是本病的继发感染菌。
禽场的卫生管理不良,维生素A缺乏以及幼禽和成年禽混养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水平传播(空气、水、饲料)、垂直传播(经带菌种蛋垂直传播)。
病因:
①垂直传播-----经带菌种蛋垂直传播。
②防疫原因——防疫本身不会导致机体爆发支原体病,但是机体自身会因为防疫导致抵抗力下降,支原体在环境或机体内存在,乘虚而入,大量繁殖,所以常出现做过疫苗,鸡群出现部分呼吸道。
③环境因素----以气候多变和寒冷季节发生较多,特别是寒冬、早春只注意保暖而忽视通风,空气质量差,易感性增强。
④管理因素----鸡群密度大(未及时扩群)、氨气浓度与湿度高,支原体迅速繁殖,导致鸡抵抗力下降。
临床症状:
本病为慢性经过,病程长,如不及时治疗,可长达数月,无继发感染时死亡率较低,注:肉鸡生长速度快,抵抗力低,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
①病鸡眼流泪,有时眼内有泡沫样液体,采食量减少,生长速度迟缓、增重慢。
②幼龄鸡病初打喷嚏,流浆液、粘液性鼻液,咳嗽、有呼噜啰音。
③病程长的鸡眼内有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物。
④成年鸡阴性感染,产蛋率下降,软壳蛋比例增加,种蛋孵化率低,弱雏增加。
剖检病变:
鼻道、气管、支气管表现卡他性炎症-----粘膜表面有灰白色黏液-----气囊混浊、增厚(严重形成黄白色干酪物)----腹腔内肠系膜表面有多量气沫(下一步发展成黄白干酪物形成腹膜炎),继发大肠杆菌时,可见心包炎、气囊炎。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通风条件,切记:通风换气是个宝,任何药物替不了。通风不良是百病之源,密度要合理,温度适宜,多消毒,勤出粪。
一、清除种蛋内支原体:种群净化。
二、药物防治:阿奇霉素、强力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利高霉素、红霉素。
三、环境消毒:
①食醋熏蒸:按每40平方米食用醋1千克,对1千克水,1;1比例配比,盛在砂锅内,用取暖炉在鸡舍内煮沸,使其蒸发,每次10分钟即可,去掉取暖炉以防消耗室内过多氧气。食醋熏蒸不仅能有效降低鸡舍内氨气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还能有效预防因通风换气,使
----------------------------------------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