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博士
Dr.YEBIO
坦布苏病毒病俗称"黄病毒病"、"出血性卵巢炎",最早于年在浙江某鸭群被发现,随后证明它是由坦布苏病毒感染引起的。该病可造成产蛋鸭、鹅群产蛋率骤然下降至绝产,亦可引起雏鸭、鹅出现共济失调、瘫痪和死亡。给我国水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邦博士说
多个品种的成年鸭群常受此病侵害,出现产蛋无高峰或产蛋率下降。随着鸭群在产前多使用免疫效果更确实的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当前临床上已鲜有该病引起降蛋的案例发生。
但自年以来,雏鸭、雏鹅、育成鹅发生本病,出现共济失调、瘫痪、死淘增多的案例突然增多,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坦布苏病毒病流行特点
(一)发病区域广,南、北方均有流行。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北方的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地流行普遍。
(二)发病品种多样。
麻鸭及其杂交肉麻鸭、绿头鸭等地方品种鸭,白羽肉鸭、雏鹅、育成鹅,雏半番鸭等均有感染发病。
(三)发病雏水禽,神经症状明显,预后不良。
脑组织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可引起病毒性脑炎,出现共济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且难以治愈。
(四)常继发或混合感染细菌病,造成鸭群死淘持续过高且难以控制。
常出现明显心包炎和气囊炎,其中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率最高。
(五)病毒出现一定变异。
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年代坦布苏病毒E基因同源率有一定差异,坦易佳疫苗株(FX-P)与流行株的同源性较高。
二、发病原因分析
(一)水禽饲养模式多样、条件简陋、管理较粗放,对疾病防控能力弱。
水禽市场行情较好,活禽调运频繁,养殖场混养、套养普遍,出栏后不进行彻底清舍、清塘、消毒,加剧疾病流行。
(二)雏禽母源抗体低或无母源抗体。
大周龄种鸭在超长饲养期内未进行疫苗补免,抗体水平过低,而种鹅、番鸭一般不免疫,最终导致其对商品代雏禽无垂直保护力。
(三)雏禽未免疫。
即使雏禽体内具有较高母源抗体,但在21日龄前已基本消逝。若未提前进行免疫,此时即进入感染窗口期。
三、综合防治
本病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速度较快,单纯依靠一般生物安全措施来防控本病难度较大。建议使用坦易佳提前进行免疫,使鸭群尽快获得免疫保护力。
蛋(种)禽
商品肉禽
本病发病早期可尝试坦易佳2-4倍量紧急接种以降低发病损失,同时尽快对周边受威胁鸭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部分图片:已取得新媒体商用授权
★
水禽巴氏杆菌的防治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