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EastAfricanSwinefever,ASF),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历史与分布
本病自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
发病机理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发病率通常在40%—85%之间,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异。
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达9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动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间,在幼年动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间;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之间。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
非洲猪瘟在猪—野猪—蜱—猪间传播
非洲猪瘟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
剖检病变
左1:脾脏: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
左2:淋巴结,尤其胃、肝、肾各部淋巴结肿大、出血*
左3:肺脏表面出血或有瘀血斑*
*标注图来源Instituteforanimalhealth,Pirbright,UnitedKingdom。
临诊诊断
非洲猪瘟病猪主要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不易识别,部分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的养殖场,猪群发病非常急,最急性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无特征性剖检病变。不同类型的ASF主要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如下表所示:
特急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发热
高,突然死亡
高
中等
不规则或不存在
皮肤
红斑
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
红斑
坏死区域
关节
—
虚弱、步态僵直,不愿站立等
疼痛、肿胀
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呼吸系统
—
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
呼吸窘迫,湿咳
呼吸困难
其它
—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
—
—
生殖变化
—
流产
流产
流产
淋巴结
—
胃、肠和肾淋巴结出现大理石样病变
大多数淋巴结呈现血凝块
肿胀
脾
—
充血肿大
局部充血肿大或灶性梗死
正常颜色,变大
肾
—
瘀斑出血,主要在皮质层
在皮质、髓质和肾盂的瘀斑出血;肾周水肿
—
肺
—
严重的肺泡水肿
—
胸膜炎和肺炎
胆囊
—
瘀斑的出血
壁水肿
—
心
—
心外膜和心内膜出血
心外膜和心内膜出血;心包积液
纤维性心包炎
扁桃体
—
—
—
坏死灶
对可疑病例应采集抗凝血、脾脏、扁桃体、肾脏、淋巴结和血清等样品,低温运送至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