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CANTOS研究证实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假说。此外,秋水仙碱的抗炎作用已被证实有助于痛风及心包炎的治疗,可降低稳定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既往研究显示,秋水仙碱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IL-1β、IL-18及IL-6水平。近期发表的一项小型观察性研究发现,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OMT)相比,在OMT基础上加用秋水仙碱似乎有助于稳定近期诊断ACS患者的潜在易损斑块,为秋水仙碱用于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防提供了初步证据。
研究者澳大利亚皇医院的KaivanVaidya等共计入选40例近期诊断的AC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OMT(以高强度他汀治疗为基础,LDL-C控制目标<70mg/dl)组和OMT+常规低剂量秋水仙碱(0.5mg/d)组。结果发现,与单纯OMT相比,OMT联合常规低剂量秋水仙碱可显著降低低衰减斑块体积(LAPV)(6.6mm3vs.15.9mm3),LAPV则是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所示斑块稳定性指标和主要不良冠状动脉事件的强力预测因素。此外,研究发现LDL-C的改变与LAPV的改变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这提示,降低LDL可能有助于稳定斑块。另外,研究还发现,与OMT组相比,OMT+秋水仙碱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幅度更显著(1.10mg/Lvs.0.38mg/L)。鉴于两组患者的LDL降幅相当,故秋水仙碱的抗炎作用可能是导致斑块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
CANTOS研究的首席医院的PaulRidker教授及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JagatNarula教授评论道,秋水仙碱有望成为验证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假说的重要药物。但鉴于研究采用的是斑块体积这一替代终点而非心血管事件的硬终点,故对于其结果仍需审慎解读,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确定降低LAPV是否可最终减少临床事件。
目前正在进行有关秋水仙碱的两项双盲随机心血管结局研究,相信将为秋水仙碱在冠状动脉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更多证据支持。
FromMedscape
相关阅读●衰弱及合并症可独立于年龄之外预测老年患者ACS后风险
●大多数患者ACS发病后未接受强效他汀治疗
●肠道菌群依赖的氧化三甲胺是ACS患者心血管事件预后标志物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