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肉牛主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第一节肉牛场的消毒方法及疾病防治肉牛抗病能力强,生长缓慢,生产周期长,在生产中对其消毒及疾病防治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影响生长,降低养殖效益。一、常用消毒剂消毒剂一般选择对人和肉牛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牛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肉牛场常用的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如下:(一)氢氧化钠(火碱)配成2%-3%浴液,用于消毒空舍、运牛车船、用具及地面。本消毒剂对动物皮肤、金属、木器、纺织品有腐蚀性,消毒后数小时需用清水清洗。(二)生石灰配成20%-30%石灰乳,喷洒或涂刷或直接撒用,用以消毒墙壁、地面、粪池、污水沟。生石灰以新鲜石灰为好,现配现用。(三)季胺盐类1:带畜消毒,1:扑疫消毒,1:饮水消毒。本消毒剂不能与肥皂水、洗衣粉混用。(四)来苏尔为甲酚、植物油、氢氧化钠的皂化液(含甲酚50%),无色或黄色液体。通常用5-10%溶液对环境、排泄物消毒。对一般致病菌包括抗酸菌杀菌效果好,对芽孢则需高浓度长时间才有杀菌作用。(五)次氯酸钠常规消毒1:,疫期消毒1:,带牛消毒1:。本消毒剂勿与碱性药物混用。(六)酒精70%酒精消毒皮肤、注射器针头及体温表等,外用。(七)碘酒3%-5%碘酒消毒皮肤、伤口等,外用。二、消毒注意事项(一)肉牛场消毒是疫病防治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做到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常规消毒最好选用广谱、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药。(三)消毒液要现配现用,混合均匀。(四)及时更换消毒槽药液。三、消毒技术(一)车辆消毒各种车辆进入牛场生产区时必须进行消毒。牛场门口应设专用消毒池,其大小为:长5m×宽3m×深0.3m,消毒池内加2%氢氧化钠或10%石灰乳或5%来苏尔,并定期更换消毒液。进入冬季后,可改用喷雾消毒,消毒液为0.5%的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或次氯酸钠,重点是车轮的消毒。(二)人员消毒进入牛场的人员必须经消毒后方可进入。牛场应备有专用工作服、帽及胶靴,紫外线消毒间,喷淋消毒及消毒走道。紫外线消毒间应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灯,安装数量为不少于1.5W/m3,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m-2.2m,连续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室内应无可见光进入)。紫外线消毒主要用于空气消毒,不适合人员体表消毒。进入牛场的人员在紫外线消毒间更换工作服、帽及胶靴后,进入专为消毒鞋底的消毒走道,走道地面铺设草垫或塑料胶垫,内加0.5%次氯酸钠,消毒液的容量以药浴能浸满鞋底为准,有条件的牛场在人员进入生产区前最好做一次体表喷雾消毒,所用药液为0.1%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新洁尔灭、过氧乙酸。四、疾病防治(一)结核、布病检疫对结核、布病检疫一年两次检疫,及时淘汰结核、布病牛。(二)驱虫每年两次对肉牛进行消化道线虫、肝片吸虫等驱虫。(三)口蹄疫参照农业部发布《常见动物疫病免疫推荐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免疫程序注射口蹄疫疫苗。在口蹄疫流行时,加强养殖场消毒和隔离工作。第二节肉牛的主要疾病一、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牛、羊、骆驼、鹿等家畜和其他野生偶蹄动物。此病的危害极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此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之首,是世界范围内重点控制的动物疫病。(一)症状:病牛体温升高(40至41℃),精神萎顿。在口腔粘膜、齿龈、鼻镜、舌面有如核桃、蚕豆、豌豆大小不等的水疱,内含透明或微典色液体,有时水泡融合成片。口角流涎,唾丝很长,带有泡沫。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但病牛衰弱或圈舍泥泞,糜烂部位可能化脓,形成溃疡、坏死甚至蹄匣脱落。有时水疱可出现于乳头皮肤。本病一般取良性经过,7至10天即可自愈,死亡率1至2%。恶性口蹄疫则症状沉重,引起心肌炎,死亡率可达25-50%。犊牛发病时,多数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肠炎、心肌炎,死亡率很高。(二)预防1、按照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制定的口蹄疫实施方案对健康的牛接种口蹄疫疫苗。2、如果发现可能患有口蹄疫的肉牛,要立即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并采取封锁,隔离等有效措施。(1)疫苗的选择:肉牛免疫所用疫苗必须经农业部批准,由省级动物防疫部门统一供应,疫苗要在2-8℃下避光保存和运输,严防冻结,并要求包装完好,防止瓶体破裂,途中避免日光直射和高温,尽量减少途中的停留时间。(2)免疫接种:肉牛免疫接种要求由兽医技术人员具体操作(包括饲养场的兽医)。接种前要了解被接种动物的品种,健康状况、病史及免疫史,并登记造册。肉牛免疫接种所使用的注射器、针头要进行灭菌处理,一畜一换针头,凡患病、瘦弱、临产母牛、犊牛不应接种,待病畜康复或母牛分娩后,达到免疫日龄再按时补免。(3)肉牛免疫程序:初免:90日龄犊牛,免疫剂量是成年牛的一半。二免:间隔1个月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加强免疫: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一次。二、结核病(一)病原及流行特点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以慢性发生为主,也是目前牛群中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多为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区性,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二)临床特征:潜伏期一般为3-6周,有的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临床通常呈慢性经过,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以长期顽固性干咳为特征,且以清晨最为明显。病畜容易疲劳,逐渐消瘦,病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乳房结核:一般先是乳房淋巴结肿大,继而后方乳腺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硬结无热无痛,表面凹凸不平。泌乳量下降,乳汁变稀,严重时乳腺萎缩,泌乳停止。肠结核:消瘦,持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常带血或脓汁。(三)剖检变化在肺脏、乳房和胃肠粘膜等处形成特异性白色或黄白色结节。结节大小不一,切面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有时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胸膜和肺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形如珍珠状。(四)诊断用结核菌素试验进行检查。病原学检测一般采集病牛的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它分泌物样品送实验室检测,作抹片或集菌处理后抹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等试验。(五)预防处理措施1、采取以“监测、检疫、扑杀和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如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2、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移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经检查为阳性牛、坚决扑杀焚烧处理。3、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4、饲养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结核病的应调离岗位,及时治疗。三、牛出败牛出败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传染病,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一)症状:病牛常发生头颈、咽喉及胸部炎性水肿。牛出败是常见的一种牛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一般为散发或小范围爆发性流行。牛出败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三种:①败血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牛就死亡;②水肿型:除有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水肿还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常因此而窒息死亡;③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发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难,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粘液脓性鼻液流出,严重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较长,常拖至一周以上。(二)预防:牛出败病的预防,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经常发生牛出败的地方,要坚持注射牛出败疫苗。确定牛发生牛出败病后,对其它牛也要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防止扩散。(三)治疗病牛可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天。重症病牛在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钾,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疗效也较好。此外,病牛的垫草、粪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巴氏杆菌,要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病牛厩舍及周围环境要用石灰水或3%的来苏儿液消毒。病牛和死尸必须在防止细菌扩散的原则下宰杀或处理,内脏作深埋处理,牛皮要用消毒液浸泡后才能出售。四、瘤胃积食指瘤胃内充满了大量干燥、粗硬难消化的饲料,引起瘤胃急性扩张,瘤胃运动及消化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舍饲育肥肉牛。(一)症状:食欲、反刍下降或废绝、嗳气减弱,精神沉郁、鼻镜干燥。病牛痛苦呻吟、拱背、起卧不安。触诊瘤胃内容物坚硬,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后期神经兴奋,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结膜潮红。(二)病因1、过食,因饥饿过食难消化的饲料,又缺少饮水,或过食适口性好的谷物、豆类精料等;2、饲养管理不当,饲料方式的突然改变,或饲料中钙缺乏以及钙、磷比例不平衡也可促进本病发生;3、继发于前胃病如中毒病、前胃驰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等。(三)治疗1、停饲1-2日,按摩瘤胃,驱赶运动;2、硫酸钠克,鱼石脂40克,石蜡油毫升,加水适量灌服;3、维生素B毫升,10%氯化钙毫升,5%碳酸氢钠毫升,10%葡萄糖毫升,糖盐水毫升,维生素C1克,重症者可加20%安钠咖10毫升,静脉注射。五、瘤胃臌气瘤胃臌气是因过多地采食易于发酵产气的饲料,发酵产气后使瘤胃急剧增大而发生膨胀的一种瘤胃疾病。(一)症状:病牛不安、腹痛明显、腹围增大、左肷部异常凸起,反刍、嗳气停止,张口呼吸且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可视粘膜发绀,触诊肷部紧张而有弹性。泡沫性臌气病情更严重,病牛常因窒息而死亡。(二)病因1、原发,采食大量易发酵产气的青绿饲料,特别是含氮豆科鲜草,如:苜蓿等。2、继发,常继发于食道阻塞或食道狭窄,前胃驰缓、创伤性网胃心包炎、麻痹瘤胃的有毒植物中毒等。(三)治疗1、石蜡油毫升,鱼石脂20克,酒精毫升加水适量口服,并结合强心补液。2、泡沫性臌气可用防腐止酵药,如鱼石脂20-30克灌服。3、对臌气严重的病畜可采用瘤胃穿刺排气。六、瘤胃酸中毒瘤胃酸中毒是由于采食过量精饲料后,在瘤胃中大量积蓄乳酸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一)病因:主要因采食精料过多,精粗饲料比例不当,母牛若处于分娩和产乳高峰阶段,受应激后就会引起瘤胃的机能和碳酸氢盐的活性下降,导致瘤胃内离子平衡改变而产生病理性紊乱。(二)症状:急性发病者,往往没有前驱症状而于采食后3-5小时内死亡,或发现时呈现行动不稳、呼吸急促、气喘、心跳加快、口吐粘液,突然倒地而死亡,轻者走路摇晃,肌肉振颤,食欲废绝、沉郁、瞳孔扩大、呼吸急促,瘤胃pH值5-6,因瘤胃中积水较多,故病牛不喜欢喝水。(三)治疗:首先应先制止瘤胃乳酸的产生,纠正全身性酸中毒,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促进血液循环。1、补充血容量:可用5-10%碳酸氢钠-毫升,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毫升,氢化可的松毫升,20%安钠加10毫升,静注。2、防治感染,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万单位,四环素-万单位,静注。3、瘤胃切开术:全身症状严重时可进行瘤胃切开术,将内容物取出1/2或1/3,再投入碱化剂,使pH值达6.5-7.5,亦可采取瘤胃灌洗法,反复多次,最后投入碳酸氢钠-克。预防:实施标准化饲养,控制精料日粮标准,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例,日粮中可补加2%碳酸氢钠。七、尿素中毒尿素可以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的补充来源,尿素的饲喂量一般为成年牛每日-克。当饲喂量过大或误食过量尿素,以及饲料中的尿素混合不均匀,或将尿素拌入饲料后长时间堆放,牛食入后都可以引起尿素中毒。这是由于当牛采食过量尿素后,因尿素分解成氨的速度大于氨被合成菌体蛋白的速度,并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过量的氨进入血液、肝脏,使血氨浓度增高而侵害神经系统,从而导致尿素中毒。(一)症状一般为急性中毒,发病急,死亡也快。病初表现不安、呻吟、磨牙、流涎,腹痛,踢腹,尿频呕吐,抽搐,不久肌肉震颤,运动失调,强直性痉挛,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全身出汗,从鼻腔和口腔流出泡沫样液体,瘤胃臌胀并有明显的静脉搏动,眼球震颤,瞳孔散大,肛门松弛,死前体温升高。慢性中毒时,病牛后躯麻痹,四肢发僵,以后卧地不起。(二)治疗方法一:1%醋酸溶液1升、糖0.5-1千克和水1升混合灌服,同时,可用5%的硫代硫酸钠溶液ml静脉注射,作解毒剂,并对症地应用葡萄糖酸钙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水合氯醛以及瘤胃制酵剂等。方法二:给患牛灌服食醋和糖的混合制剂2-3千克,再用25%葡萄糖溶液毫升、10%氯化钙注射液毫升、10%维生素C注射液40毫升,混合后一次性静脉注射;用活性炭克、滑石粉克、甘草流浸膏50克、温水0毫升,充分混合后一次性灌服。(三)预防1、加强尿素的管理,防止被牛偷食;2、严格控制尿素的添加量。尿素的添加量不得超过牛精料的3%或饲料中总干物质含量的1%,在玉米青贮中添加0.5%,在干草中喷洒40%的尿素溶液;3、尿素日用喂量应由少到多,逐日增加,使牛有个适应的过程;4、未断奶的犊牛(5-6月龄以内),因瘤胃内微生物群系尚未形成,不能饲喂尿素;5、不能将尿素溶于水中饲喂,添加尿素的饲料要搅拌均匀;6、饲喂含尿素的饲料后,半小时内不要给牛饮水。八、犊牛下痢犊牛下痢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难以治愈、死亡率高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伴有腹泻症状的胃肠炎、全身中毒和机体脱水。研究表明,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在生后初期的犊牛腹泻发生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病毒可能是最初的致病因子。虽然它并不能直接引起犊牛死亡,但这两种病毒的存在,能使犊牛肠道功能减退,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严重的腹泻。另外,母乳过浓、气温突变、饲养管理失误、卫生条件差等对本病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犊牛下痢尤其多发于集约化饲养的犊牛群中。(一)症状:本病多发于生后第2-5天的犊牛。病程约2-3天,呈急性经过。病犊牛突然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高达39.5-40.5℃,病后不久,即排灰白、黄白色水样或粥样稀便,粪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后期粪便中含有粘液、血液、伪膜等,粪色由灰色变为褐色或血样,具有酸臭或恶臭气味,尾根和肛门周围被稀粪污染,尿量减少。约一天后,病犊背腰拱起,肛门外翻,常见里急后重,张口伸舌,哞叫,病程后期牛常因脱水衰竭而死。本病可分为败血型、肠毒血型和肠型。败血型,主要见于7日龄内未吃过初乳的犊牛,为致病菌由肠道进入血液而引发的,常见突然死亡;肠毒血型,主要见于生后7日龄吃过初乳的犊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并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吸收入血所致;肠型(白痢),最为常发,见于7-10日龄吃过初乳的犊牛。(二)病理变化:病死犊牛由于腹泻,而使机体脱水消瘦。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肠呈现严重的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的还可见到脾肿大,肝脏与肾脏被膜下出血,心内膜有点状出血。肠内容物如血水样,混有气泡。(三)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采取病犊粪便,死后可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及肠内容物送实验室检测。(四)防治:临床上常选用下列药物治疗本病:用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氨苄青霉素等药物肌肉注射。治疗本病时,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后,再行给药。在抗菌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补液,以强心和纠正酸中毒。①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加常水至毫升):供犊牛自由饮用可补充体液,同时能起到清理肠道的作用。②6%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5%葡萄糖、5%碳酸氢钠各毫升、氢化可的松毫克或地塞米松5毫升、维生素C10毫升,给犊牛一次静脉注射。轻症每天补液一次,重危症每天补液两次,补液速度以30-40毫升/分钟为宜。(五)预防:对于刚出生的犊牛,如果发生大肠杆菌引发犊牛下痢的养殖场,可给怀孕期的母牛注射用当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株所制成的菌苗。在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应考虑给妊娠母牛注射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疫苗。九、牛布氏杆菌病(一)病原及流行特点该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生殖系统和关节。以母牛发生流产和不孕,公牛发生睾丸炎和不育为特征。对人体健康危害也比较大。牛对本病的易感性,随着性器官的成熟而增强。易感牛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或者与病牛交配易感染。(二)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天。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三)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四)诊断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血清学诊断: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五)预防处理措施1、采取以“监测、检疫、扑杀和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如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2、非疫区以监测为主;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3、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移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经检查为阳性牛、坚决扑杀处理。4、免疫接种易感动物。对于布病流行严重的地区进行免疫时,需向省级部门报批。且选择布病疫苗S2株、M5株、S19株以及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其它疫苗。5、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6、饲养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布病的应调离岗位,及时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1]陈幼春编著.现代肉牛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黄应祥主编.肉牛无公害综合饲养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3]罗晓瑜,刘长春主编.肉牛养殖主推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4]将兆春,戴杏庭编著.养牛生产关键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5]曹玉凤等编著.肉牛高效饲养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5[6]初秀主编.规模化安全养肉牛综合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5[7]欧阳汝钧等编著.肉牛高效益饲养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4[8]许尚忠,魏伍川主编.肉牛高效生产使用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9]许尚忠,郭宏.优质肉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5[10]刘继军,贾永全.畜牧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8[11]杨文章,岳文斌主编.肉牛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12]周元军编著.秸秆饲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图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13]王加启等编著.肉牛高效益饲养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14]郝正里等编著.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北京:金盾出版社,4[15]段淇斌主编.肉牛饲养技术.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7后记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三五”期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就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发展贫困地区畜牧业是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尽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畜牧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畜牧业养殖水平,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使畜牧业真正能成为扶贫攻坚的朝阳产业和致富产业,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但是畜禽生产中存在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良种化水平不高,粪污污染防治措施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年,我局开始筹划编写这套精准扶贫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系列教材,立足我市实际,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及我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织长期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按照承担的编写任务及个人擅长的养殖技术领域分别深入我市规模猪鸡牛羊养殖场(小区)和畜牧科学发展示范点,通过长期驻场蹲点服务的方式,指导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总结工作经验,并对我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梳理,借鉴先进典型,分畜种、分章节将各畜种的现代养殖技术与生产实践经验编辑汇总成丛书。本套丛书从筹划、汇编到成册历时近一年时间。由我局业务骨干执笔精心撰写,并经数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和教材,在此表示感谢。编写人员撰写教材时结合多年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多次深入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验证,但由于水平、经验和时间有限,不免存在一些不当或遗漏之处,希望各位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努力提高自己,并不断修改完善此类著作。
孙晓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