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瑟氏病。副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特殊培养基,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的病猪的病料或不及时接种病料,因而给该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5-10倍之多。
该菌属于明显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应激诱因。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表现和解剖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小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5%~20%不等,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或以上。急性病例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常见后肢关节肿大,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解剖症状: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
猪群经常伴随其他呼吸道病原如:支原体肺炎、蓝耳病、圆环病、猪流感、伪狂犬病等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会加剧生产中保育舍的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及预防
1、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
在国内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很少有报道,但从报道的只少数药物有敏感性,如氟苯尼考、头孢菌素、替米考星等。
2、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要点
(1)抗生素治疗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每隔4~8小时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其他猪进行预防。但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会使疾病更加复杂,使肠道菌群紊乱,及时添加微生态产品补充有益菌非常重要。
(2)该病的治疗效果不好,所以在猪场生产中,重在于预防。有条件的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母猪:初产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可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在其发病前10-14天内进行首免,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间隔。
(3)消除应激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Ⅱ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气温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
(4)由于该病通常伴有支原体和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科学的药物组合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建议如在仔猪断奶前3天到断奶后10天饲料中添加头孢粉和泰秒菌素、清瘟猪肽和丁酸梭菌进行保健预防。研究发现清瘟猪肽可以有效的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可以减少蓝耳圆环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病有很明显的效果。
本文所用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精彩推荐
养殖业再添一证,这个证不办,怕是搞不了养殖了!
在畜牧业混,能认识这15个人你就是牛人......
下半年养殖项目开始申报!总额近千亿!
公安部:今后发现警察参与(养殖)拆迁或截访可打这个举报专线!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